|
|
让“专注”成为我们课堂的常态 |
[ 2007-4-7 14:13:00 | By: 云儿 ] |
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说过:“注意是一座门,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。”这句话没有谁会不赞同。课堂教学的精彩,门外汉看的也可能是花里胡哨,表面的热闹,行家们看的,却并不是讲台前教师的表演是如何如何的精彩,而是看学生们是否会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,精神“专注”的积极投入进去,在“专注”中思考,在“专注”中得到收获的充盈,这才是真正的精彩。 凭心而论,我们的关注点还是要放在平常教学的课堂上。关起门来,唱主角的就是我们教师。这里少了一种教学的浮躁,少了一种做作的表演,也少了一种教学的功利。想想吧,这样的一种情形我们会不会遇见过?是不是经常的出现?那就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,学生却无动于衷,或做小动作,做鬼脸;或左顾右盼、心不在焉;或发呆发痴等等。我们在遇到学生上课听讲不专注的时候,那该怎么办? 是不是就要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:学生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什么?是不是自己的课的设计有问题?是不是学生与我们自己在心理情感上不能相融,从而产生了隔阂?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很适合?我们还要想想,是不是外界如环境繁杂、喧闹等干扰引起的?或者是学生的心理身体在近段时间里发生了异常的状况?我们不能一味的将责任推到学生的身上,一味的对学生不满、指责、批评、埋怨,这样的刻薄尖酸的语言有没有从我们的嘴巴里蹦出:“这样的问题讲过无数遍了,你还不懂”、“其他学生一教就会,而你怎么就是不开窍”,“头脑不聪明,又不专心听讲”等等。老师一时之怒,恨铁不成钢,埋怨、责备,甚至出口伤人,这给学生心灵留下的创伤会是怎样,你有没有想过?学生从心底里会对老师产生抵触、敌对、害怕、畏惧的心理,是不是就是我们在平时的不知不觉中给培养起来的?如果在感情上学生无法与老师亲近,想让学生专注于学习,恐怕也是“天方夜潭”。 可见学生能不能专注,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,是班级长期形成的课堂规定。这种专注的习惯我以为肯定还有赖于我们的培养。我们对学生专注的训练也确实不可少。一方面我们是不是要训练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?这样来促使他们变成自觉的一种强烈的愿望、习惯,让他们自觉的、长时间的、稳定的去专注于一项事情,进而专注于课堂中的学习,并成为一种内部的驱动力。另一方面,我们是不是还要让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,有着积极的追求和自觉的要求?这样的话,那就会让学生的专注成为自觉,成为一种稳定的习惯。 然而,我们在公开课中看到的专注,就真的是一种习惯么?我以为这要加个“引号”。细细分析,就不难看出其原因:一来,借班上课的教师,因为学生陌生,天生的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,让学生有一种探视的因素在里面,因而,学生会不由自主的专注他的课堂;第二,新来的教师,在教学方法上,有异于学生们习惯了的任课教师,这会让学生有着一种新意,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专注;其三,在场听课的教师虽然较多,但新教师身上散发出的强大的引力,教学中的***表演,以及那种无偏无见的学生观,让学生不由得不专注……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惊讶感情——是寻求知识的最大源泉.” 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暂时还不理解的有趣新事物,展现堪多学生惊讶就越鲜明,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迫切。就是这个道理。我观察过,几位上自己上课任课教师的课时,极易分散注意力的学生,可是在新教师的课上的专注程度以及他们教强的表现欲,仿佛是脱胎换骨。其原因何在? 另外,我很长时间以来,就对借班上课没有什么恭维。一个教学优秀的教师能在任何一个班里,随时随地的在一堂课中出彩,让人为他教学中的左右逢源而叫好。但他所教的班的教学质量照样是一塌糊涂,让他周围的教师有点儿感觉不爽。班教学质量的优劣与否,其中的因素很多,比如教师倾注于学生提优补差工作的精力、班原有的基础等等。南京有个俗语,就叫做“茅山的菩萨,照远不照近。”当然,这也许只是我见到的一种个别的现象,所以才由此而生出偏激些了罢。 作为一个一线的教师,天天和自己这个班的四、五十个相处在一起,也不可能天天变着法子,堂堂用着新鲜玩意来“讨好”学生。因此教学中的倦意,***过后的不应就会在所不免。那怎样让学生来保持一种长时间的专注呢?那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,循着学生学习的规律,学生注意力波折的时间曲线,来调节课堂节奏的缓急,教学进程的快慢,学习环境的把握,来总体把握、深化学生对学习的专注。 学生上课容易走神,学习不专注,还与学生的个体因素也有关联。一般说来,有生理器质病变造成的,有心理上的注意力障碍因素养成的,有学生个人学习方法、策略上的问题。我们要找准原因,才能对症下药。 学生上课专注不专注,还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疏关系有关。心态决定一切。孩子如果喜欢他的老师,敬仰他的老师,那“爱屋及乌”,孩子就会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,专注的程度就高。常言说“善歌者使人记其声,善教者使人继其志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 还有,教师要学会真心诚意地对学生的倾听,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,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。教师要努力用那声情并茂的朗读、妙语联珠的讲解、别开生面的提问、精辟警策的点拨、机智幽默的旁逸、开合自如的迁移,使得语文课具有无穷的魅力。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;让课堂乐意向不确定性开放。 这里势必就会谈到怎样做到“专注”来。梁启超曾经告诫他的学生:“如果想要学会读书,就要读书读到能将书平面的字句浮凸出来为止。” 根特在读书时经常使用一种精神集中法,当他读书前,或者在书房里深思冥想问题时,他必定是透过窗户凝视着远方屋顶上的一个随风摆动的风向标箭头,他一边眼盯着风向的转动,一边下意识地沉浸于深深地思考之中。数学家陈景润因为专注,撞了树而给它赔不是,陈毅幼年读书专注而误把糍粑蘸墨汁吃入口,等等,等等。这些事例不胜枚举,我们不妨给学生专注力的培养来做个示范。 "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?"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,就是在语文课堂"园林"中,让孩子们去专注的感受、专注的揣摩、专注的体验、专注的感悟,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,与作者交流,与教师交流中,来享受那浓浓的语文味,来享受语文的满园春色。总之一句话,就是要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坎上,让“专注”成为我们课堂的常态. |
|
| | |
|
时 间 记 忆 |
|
|
最 新 评 论 |
|
|
最 新 日 志 |
|
|
最 新 留 言 |
|
|
搜 索 |
|
|
用 户 登 录 |
|
|
|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