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  < 2024 - >  >>
1 2 3 4 5
6 7 8 9 10 11 12
13 14 15 16 17 18 19
20 21 22 23 24 25 26
27 28 29 30 31




      

<画家和牧童>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,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.戴老师能抓住"著名"这个词,从画得好---画得快 ----受欢迎三方面来展开教学,使整堂课的主线非常明晰.听戴老师的课,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:

       1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

       才读两年级的学生,在自学.预习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困难,在一开课,老师就请学生说说,朗读课文有什么要求?看到有部分学生朗读姿势不是很好后,老师又及时表扬坐姿正确的学生。相信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提醒、指导,学生才能养成习惯。

        2、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

著名教育家行之说,教材无非是个例子,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,提高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。老师就从这个例子中、挖掘了很多。在师生共同分析了两句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后,请学生,“你也来夸一夸”面对孩子夸词中的苍白,老师及时出示,“上乘之作、惟妙惟肖、栩栩如生、出神入化、活灵活现”这样很快的孩子们马上会说会用这些词,既很好的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,积累了词语又能楫此来理解“纷纷夸赞”这个词意,可谓是一举三得之举。

3、朗读指导润物细无声
       
以“画得太像了,画得太像了,真是绝妙之作!”和“画活了,画活了,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”这两句为例,在这两个句子的指导中,老师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"什么词要重读,什么词要什么调"之类的指导,而是在指导1句时问孩子:“‘太像了’的‘太’能去掉吗?”“不能!”为什么?再如当一生朗读2句时,读得相当好,老师及时抓住了有利课堂生成。“这样”的确实是了不起的,有了这些暗示,学生很快明白了“太、这样”都是句子的词眼,朗读时要读重音。

4、结合文本的句式训练

   “一…………”是非常常见的一组关联词,它一般用在两个相关联的动作间,表示紧接着的两个动作,在让学生造句的时候,老师出示这样两个句式:

看画的人一(    )就      )。

有钱的人一(    )就      )。

这样的句式训练给孩子的造句提供模板,但决不是框定学生思维,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,是有灵性的,有思想的,决不能将它简单理解为语法,修辞等的运用,因此我以为这样的结合文本式的造句形式,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用,又使孩子有法可依,避免漫无边际地寻找造句素材。

5、利用国画,理解词语省力

文中有两个词“浓墨涂抹”“轻笔细描”。这两个词要去理性的解释,或者依靠想象都不成,老师仅利用一幅国画,简单一找,一指,无多余废话,学生马上意会。

       值得商榷的地方:

       1、语法重音和语气重音有区别

 “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,有钱的人还争着价钱购买。”从语法上分析,以上词都属于重读音,可是在朗读时如果将它们都读重音,听起来会特别别扭,因此,在朗读指导中,由老师过多的注重,学生反而更念不好,不如就将重音定在“争着”一处,其他就顺其自然,这样也许会更顺畅。

    2、教学方法要灵活

  如在朗读指导时,当老师发现这句“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,有钱的人还争着价钱购买。”学生读不好时,老师可以范读,从让学生自主发现转为模仿也未必不可。

 

 

  • 标签:评课 
  • 访客0f72Ym(游客)想不到还有这么和我同名同姓的!
    个人主页 | 引用 | 返回 | 删除 | 回复
    xumin哈哈,网络让世界变小了,能在网络
    童金丽(游客)您好,今天无意中走进了您的博客,
    个人主页 | 引用 | 返回 | 删除 | 回复
    发表评论:
    天涯博客欢迎您!